close

字裡藏醫  

 

作者:徐文兵 醫師


※ 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好書,請支持購買正版。 

現在「饑」、「飢」多混用,但古時其實兩字意思相異。

 

「饑」是五穀不熟,收成不好的意思。《墨子·七患》有「五穀不熟謂之饑」的說法。《說文解字》認同這一解釋:「穀不熟為饑。」所謂五穀是中國人播種的五種主要糧食作物,也是國人的主食,指粟(穀子、小米)、稻(大米、粳米、糯米)、麥(小麥,磨成粉就是白麵)、黍(黃黏米、黃粱、北方人吃的黃糕面)、菽(豆類)。作為農耕民族,一旦沒有了糧食,就會陷入深重的災難。《韓非子·外儲說上》中說「齊嘗大饑,道旁餓死者不可數也」。意思是說齊國曾經出現大面積的五穀不熟,顆粒無收的情況,導致無數的人餓死在逃荒的路上。導致饑的原因,有夏天不熱,連綿陰雨,陽光照射不足,五穀無法成熟,當然過於乾旱,莊稼一樣無法灌漿結籽。還有就是戰亂動盪,延遲播種,耽誤農時。水旱蝗災,天災人禍,不一而足。

 

「饑」的同義詞有「荒」。「荒」是田裡長草,「撂荒」就是放棄耕種,以至於耕田裡面長滿野草。「破天荒」的意思就是某地累年無人考取功名,如同撂荒一般,突然有人考中,就像荒草裡面長出一棵莊稼。「饑」、「荒」兩個字經常連用。農夫辛苦種的莊稼顆粒無收,農田裡長滿了荒草。有道是:「新松恨不高千尺,惡竹應需斬萬竿。」五穀不熟的話,人們只好去吃荒草、野菜。

 

「饑」的同義詞還有「饉」。「饉」比「饑」更嚴重,別說五穀不熟,連野菜、樹皮都沒有。「饑」的反義詞是「豐」、「稔」、「穰」,都是穀熟、足收的意思。

 

另外一個「飢」是吃食不足、不夠的意思。《詩·陳風·衡門》注:「饑者,不足於食也。」《荀子·榮辱》:「饑而欲食,寒而欲暖。」說的是人的肚子空了就想吃東西,衣著單薄感覺寒冷就想加衣服保暖。《論貴粟疏》:「人情一日不再食,則饑。」說的是人的一般情況,一天不吃兩頓飯就胃腸空虛了。

 

「饑」的同義詞有「餒」,也就是氣力不足的意思。「饑」的反義詞是「飽滿」。《靈樞·百病始生》:「似陽明之積,飽食則痛,饑則安。」意思是說,足陽明胃如果有食積的話,病人吃飽了的時候就會胃痛,而胃排空了就舒服。

 

「饑」的概念是相對的,一是攝入食物的質、量不足。比如人肚子空了,光喝水灌個水飽,吃瓜果撐得肚兒圓都沒用,一泡尿就沒了。光吃碳水化合物或纖維含量高的大米、玉米、蔬菜等食物也是不耐饑的。只有攝入植物蛋白、植物油脂含量較高的食物,胃的排空時間才相對會延長,食物經過消化吸收以後提供的能量才會充足。所以我老家山西大同有「三十裡蓧面,四十裡糕」的說法。當然最耐饑的就是肉類,還能解餓除饞。

 

導致饑的另外的原因就是消化功能過強。飲食屬於陰,胃腸消解功能屬陽。饑的狀態就是胃腸陰不足,陽相對有餘。六腑以通為用,胃腸蠕動、虛實更迭、饑飽交替是常態。病態的情況之一就是胃火旺盛,消解排空能力過亢,出現消穀善饑的症狀。《素問·平人氣象論篇》:「已食如饑者,胃疸。」說的就是胃的消化能力特別強的人,剛吃完飯肚子又空了。這些症狀類似於今天的糖尿病、甲狀腺功能亢進、焦慮、躁狂症。

 

「饑」與「飢」這兩個字在先秦以前各表其意,後來通用,現在又簡化成了「饑」字。

 

「餓」字從我,描述的是一種主觀感覺,也就是想進食、吃東西的欲望,後來也被引申為好奇心、求知欲甚至性欲。主觀感覺屬心,頻繁的過於強烈的餓的感覺是心火太旺,不覺得餓的狀態屬於心氣不足。

 

「饑」、「餓」只能算是近義詞,簡單地分析二者,它們存在著程度的差別,存在著對身心的不同的影響。饑傷身,餓傷心,餓比饑要嚴重一些。比如《韓非子·飾邪》:「家有常業,雖饑不餓。」雖然吃不飽,但是不至於餓著。《淮南子·說山訓》:「寧一月饑,無一旬餓。」說的也是同樣的道理。

 

嚴格地講,「饑」、「餓」有著本質的區別,因為饑描述的是客觀存在,也就是田裡或者肚子裡沒有糧食,而餓描述的是主觀感覺。饑者未必餓,餓者未必饑。

 

又饑又餓是身心的雙重折磨,以前是貧窮人的無奈,現在成了有錢人的專利。很多人為了減肥,採取不進食或不吃主食光吃黃瓜的近乎自虐的方法,把自己搞得痛苦不堪。末代皇帝溥儀在自傳中記述,幼時皇宮裡面嚴格控制孩子進食,讓正在發育長身體的他總是處於饑餓狀態,害得他去禦膳房偷東西吃,為此還被太監告發責罰,最後鬧得這位小皇帝身心都變態。大家都知道餓過勁兒就不餓了,這其實是身體開始透支儲存的能量,最終會喪失食欲,導致厭食。

 

饑不欲食也就是饑而不餓,是厭食症、抑鬱症病人經常出現的症狀。病人由於情緒劇烈變化,情感傷害,或強烈抑制食欲,或採取催吐、利尿、泄瀉等傷害身心的方法,最終導致心氣、心血不足,喪失所有欲望,出現胃腸空虛無食、身體消瘦,卻又根本不想吃東西的狀態。這種病人往往還伴有消極、悲觀、厭世的情感,甚至有自殘、自殺的傾向。根本病機就在心神失養。治療的原則,應該採用補火生土的辦法,補益心氣,安定心神,慢慢恢復食欲。如果只關注饑,不關心餓的話,強迫進食不僅無益,而且有害。

 

不饑不餓是現代社會的通病。現在的獨生子女,都是被父母、爺爺、奶奶、姥姥、姥爺六個大人餵養,肚子裡面塞滿了吃食,老是處於飽滿甚至食積狀態。這些患兒的胃腸總是相對滿實,口臭、咽喉反復發炎感染、腹脹、不放屁、噯氣、便秘、晚上睡覺愛蹬被子,甚至出現磨牙、流口水的症狀。這些孩子理所當然不會覺得餓,有的出現挑食、厭食,有的吃得多,消而不化,不長身體,有的出現多動、煩躁。俗話說「若要小兒安,三分饑與寒」。不是說要餓著孩子,而是說讓他總是吃七八分飽,保持胃腸消化排空能力,以利於長期的消化吸收。舊社會糕餅店的老闆擔心新來的夥計偷吃東西,總是在頭一天讓夥計敞開肚皮吃剛出爐的又熱又油的糕餅,直到吃撐吃傷,害得夥計們以後看到糕餅就噁心。現在的家長們出發點良好,但是結果卻很壞。一頓吃傷,十頓喝湯。光有科學知識,不懂辯證法怎麼行?

 

還有一種不饑不餓是由於患者胃痙攣、萎縮導致胃的容量相對減小,稍微吃點東西就飽了,感覺撐脹,吃不下去了。很多慢性萎縮性胃炎、胃癌、食道癌的病人有這個症狀。我治療過的吃得最少的患者,每天只能吃一兩麥乳精。這些人還伴有噯氣、吞酸水、胸悶、抑鬱、失眠、早醒等症狀。也是身心同病的典型例子。

 

不饑而餓是現在肥胖病人的常見症狀,這些人吃得很多很飽,腸肥腦滿。吃得很飽,卻總是感覺餓。有經驗的人都知道,對長期饑餓的人而言,突然進食,一定要控制,少量慢給,否則病人雖然吃得很飽,但是仍覺得餓,不停進食,直至撐死。這些人病機在於心火過亢,原因在於情緒和情感上面的需求得不到滿足,或者內心存在深刻的不安全感覺,以至於出現了食欲的亢進。中醫治療上一般用黃連、梔子等苦寒瀉心的藥物。

 

另外,對食物的選擇的最低要求是充饑,不論什麼,塞滿肚子就行。解餓、除饞、過癮是飲食的更高的境界。這就要求吃到對自己合適的食物,搭配合理的食物,讓人吃得舒服吃得美的食物。否則餓和饞的感覺就永遠消除不了。可惜世界上很多人還處在充饑的階段,吃不到也做不好他們想吃的東西。中華飲食文明的精髓,就是通過對人性和食物性質的把握和調和,讓人和自然達到完美和諧的境界。很多人還譏笑中國人吃雞爪子,我告訴他們,在中國雞爪比雞胸貴。還好,某些被奉為科學、先進的洋速食已經被斥為垃圾食品了。中國人的價值逐漸在回歸。

 

很多人問我吃什麼有益於健康,我說吃什麼不重要,怎麼吃、什麼時候吃才是關鍵。不饑不餓的時候不吃,哪怕是到了吃飯的時候。外界的時鐘不重要,重要的是自己的生物鐘。這時候進食無異於殘害自己。如果加上麻辣鮮香作料刺激胃口,無異於服用春藥強暴自己。很多人在規勸人們要吃早飯,沒有人關心早晨起來,當事人是不是饑,是不是餓。頭天晚上的飯還在胃裡沒消化,一點食欲都沒有的人,卻又要塞進去一堆雞蛋、牛奶,那不就是毒藥嗎?餓而不饑的時候應該吃點兒點心,三口就得。饑而不餓的時候就要去看醫生,調節情緒、情感、心理、精神。又饑又餓的時候也要慢慢進食,細嚼慢嚥,吃到七八分飽就打住,留點兒餘地,留點兒念想,來日方長嘛!

 

想起一句話,你在看風景的時候,風景也在看你。你在吃飯的時候,飯也在吃你。所以,道家和中醫認為,人這一輩子吃的飯是有定量的,少吃幾口,多吃幾年,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。可是看到美食如同擁抱美女,有幾個忍得住呢?忍得住的就是神仙。

※ 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好書,請支持購買正版。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ang2f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