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裡藏醫  

 

作者:徐文兵 醫師

 
※ 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好書,請支持購買正版。 

「思」,繁體字另寫做「恖」,「心」的上面加「囟」(注音:ㄒㄧㄣˋ)。囟門是嬰兒大腦發育完成最後閉合的地方,代表大腦。道家認為腦為先天「元神之府」,心為後天「識神之府」。所以「思」幾乎涵蓋了人的所有心理活動,是先天本能與後天意識的結合統一,是僅次於悟的層次。

 

《靈樞•本神》說:「心有所憶謂之意,意之所存謂之志。因志存變謂之思,因思遠慕謂之慮,因慮而處物謂之智。」意思是說,心理活動形成了意,保存的意就是記憶,叫做志。根據記憶進行變通的考慮就是思,基於思考對將來有預測期待就是慮,對虛幻還沒發生的事情進行抽象思維就是智。

 

舉例來講,當人的手碰到火的時候,很快就抽回來,這種本能反應是無意識的,不經過思考的,被稱為覺。有了被火燙的經歷以後,記住了感覺或知識,形成了記憶,就是志。根據記憶,以後就會遠遠躲開火,這就是識。自己沒被火燙過,但是看到類似的場面,或者被人告訴過類似的經驗,這就是知。掌握知的方法,就是學。實踐所學的知識,就是習。

 

大多數動物都會發展到這個層面。但是人類的偉大在於「心有所憶」,「因志存變」,也就是在覺、知、志、識的基礎上,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、變通,形成意識和思想。就火而言,人類通過思考,曉知利害,不僅不再畏火,反而學會了鑽木取火,用火取暖、炙烤食物、治療疾病、嚇阻野獸。這就是人類思想之所在,偉大之所在。

 

「思」有時也用來代表本能、欲望。《素問•熱論篇》:「十日太陰病衰,腹減如故,則思飲食。」意思是說,發燒十天以後,寒氣在足太陰脾經逐步衰減,腹部不像原來那麼脹了,就有了食欲,想吃東西了。《素問•痿論篇》中雲:「思想無窮,所願不得,意淫於外,入房太甚,宗筋弛縱,發為筋痿,為白淫。」這裏說的是性幻想,不著邊際,無窮無盡的欲望想法,無法實現滿足。因為後天意識過於急迫強烈,性交的時候用力、用時過度,最後導致陰莖疲軟萎縮,出現漏精、遺尿的毛病。人們所說的飽暖思淫欲也是這個意思。

 

另外,思是「七情」之一,與喜、怒、憂、悲、恐、驚並列,屬於人之常情。激烈和過度的情緒變化,會影響心包和心的功能,進而影響臟腑、氣機的運行。《素問•陰陽應象大論篇》說「思傷脾」。《素問•舉痛論篇》說「思則氣結」。意思就是說過度地思考問題,用心用腦過度,就會使氣機阻滯,影響消化和吸收功能。很多人飯後就覺得困倦,非得睡覺不可,其實就是思慮與脾胃氣血產生了矛盾,導致身體顧此失彼。有的人喜歡在吃飯的時候看書、讀報、討論思考問題,最終導致消化不良,這就是因思傷脾。而有的人吃得過飽,飲食過量,腸肥腦滿,也就沒了心思去研究思考問題,這就是因食傷思。人想要保持旺盛的鬥志和求知欲,還是吃個七八分飽,留點兒餓的念想為好。

 

神傷則恐懼

 

《靈樞•本神》說:「怵惕思慮者則傷神,神傷則恐懼,流淫而不止。」這是說因為過度害怕,出現了心慌心跳,加上思慮過重,最後傷神,出現莫名無由的恐懼,嚇得遺精、大小便失禁。在更深的感情層面上,思表現為相思、牽掛、惦念,嚴重的就是相思病。這是後天意識與先天情欲二者的共同作用,也就是所謂的勾魂,所以失戀的人被稱為失魂落魄。

 

有個小故事說久居深山的小和尚進城,第一次見到了女人,就詢問老和尚那是什麼。老和尚嚇唬他說:「那是吃人的老虎。」晚上回到了深山寺院,小和尚翻來覆去睡不著,老和尚問他怎麼了,小和尚說他想老虎。女人觸動的是小和尚先天的本能、元神,而老和尚灌輸給小和尚的是後天的思想、意識,兩者如果矛盾對立的話,人就會迷惑、痛苦。

 

人生一世,不可能讓思想完全順應先天本能,那樣的話與動物無異。大馬哈魚為了洄游產卵,犧牲自身為後代提供營養。雄螳螂性交射精後即被雌螳螂啃食。那些恣情縱欲、酗酒、服用春藥的人似乎順應了本能,但是耗散了真精,湮滅了神明,縮短了生命。這時候,理性冷靜思想的光輝就顯得尤為重要了。

 

「思」是不及物動詞,「想」是及物動詞。思是自思,也就是考慮自己的事。想是相思、他顧,也就是考慮自身以外的事物。所以習慣上說我想你,不能說我思你;我自思,不能說我自想。《黃帝內經》上說的「高下不相慕」,就是有思無想的境界,不相干、不攀比,也就省去了很多麻煩。

 

人類不能無限度孳生擴張自己的思想,壓抑本性,違背自然、人生之道。更不用說那些基於錯覺、幻覺、謬識、偽知形成的思想,更會給自身、社會帶來災難。老子說過:「不尚賢,使民不爭。不貴難得之貨,使民不為盜。不見可欲,使民心不亂。」可是,我們今天的社會從小灌輸給人們的思想就是競爭、鬥爭、名利、貨殖、攀比,等等,使得很多人忘記本性,但「競逐榮勢,企踵權豪,孜孜汲汲,惟名利是務。崇飾其末,忽棄其本,華其外而悴其內」(《傷寒論•序》)。這些人真的需要改變價值觀,進行一些「忘我」的治療了。這個「我」,就是被後天環境塑造的思想。改造思想,確實是我們的當務之急。

 

《素問•上古天真論篇》中提到了一個理想的做人境界,那就是先天本能欲望和後天意識思想的完美統一結合,也就是做聖人的境界。書中說:「其次有聖人者,處天地之和,從八風之理,適嗜欲於世俗之間,無恚嗔之心,行不欲離於世,被服章,舉不欲觀於俗,外不勞形於事,內無思想之患,以恬淡為務,以自得為功,形體不敝,精神不散,亦可以百數。」大意是說,比起出世離俗的真人和至人而言,聖人不僅順應天地的變化,與自然和諧共處,而且入世隨俗,和普通大眾和諧共處,不憤世嫉俗,不標新立異,無論穿著打扮,還是行為舉止,都隨自己的心願,也讓別人看著舒服。外面沒有加班加點、點燈熬夜的工作,內心沒有什麼想不通、整不明白的思想,過著平平淡淡、坦然從容的生活,能自得其樂,用不著求別人,形體身軀功能健全,不殘不缺不痿不廢,活個百八十年沒有問題。

※ 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好書,請支持購買正版。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ang2f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